品牌展示
青島一木:傳承歷史,繼往開來

1953 年1 月,十三名個體手工業者在南仲家洼133 號租賃了三間民房,共72 平方米,組成了青島臺東木器生產小組,這便是青島一木的開端。
創業之初,創業者們經過了各種困難和挫折的考驗,始終不放棄走集體經濟的道路,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當時的上級部門,市手工業聯社派出工作人員來擔任會計,中國銀行青島市分行向小組提供了部分低息貸款,青島木材公司以優惠價格提供木材,首批訂單——青島療養院一大批訂貨合同,交給了小組,并給予50% 預付款。這些支持,讓小組在1953 年當年發展到27 人,月營業額達到10000 元,
實現盈利2000 元。
初戰告捷,堅定了創業者和上級領導的信心。1954 年5 月4 日,在市手工業聯社和臺東區委的組織和支持下,由臺東木器生產小組、臺西木器生產小組、建中木廠三方合作,組建青島市木器生產合作社,任命邢秉德為社主任、李寶璋為副主任,設立理事會、監事會和管理機構,制定工藝流程,聘請全市木器行業的能工巧匠成為企業技術骨干力量,提出了“物美、優質、廉價”的產品經營方針。到1955 年底,青島木器生產合作社已有員工58 名,設備16 臺,主要產品為木器家具、制材加工、包裝箱、夾紙板等。至此,創業已初具規模。
1955 年冬季,全國掀起合作化高潮。青島市當時各類私營木器廠紛紛要求加入青島市木器生產合作社,要走社會主義道路。短短三個多月,木器生產合作社快速發展,職工人數增加到550 人,擁有資產10.7 萬元,設備46 臺。1956 年底,年總產值84 萬元,是創業初期前三年總和37萬元的2 倍多。實現利潤96000 元,廠區面積增加到28 處,總面積達到2 萬多平方米。產品種類發展到28 個,銷售市場由本市發展到省外,部分產品走向全國。1956 年4 月,青島木器生產合作社更名為青島第一木器生產合作社。
1958 年是青島一木發展史上充滿光輝的一年。當年10月13 日,經上級批準,青島第一木器生產合作社轉為青島第一木器廠,“一木”的牌子從此開始形成。企業的發展急需擴建新廠,新廠址當時溝壑縱橫,遍地墳墓,荊棘叢生。青島第一木器廠的全體職工,在沒有任何現代運輸工具條件下,肩扛手抬,填溝蓋房,栽花植樹,修路平地,白天生產,晚上加班,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建成13182 平方米的廠房,讓荒地變成了地域廣闊,環境優美的新廠區。1959 年2 月,全體職工利用2 個月的時間,白天上班生產,晚上搬家,人抬車拉,全部遷入新廠。企業發展從此步入全新時期。
1959 年春,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由青島一木加工制作首都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和山東廳、北京火車站等室內家具和裝飾品。作為重大的政治任務,青島一木到高度重視,集中全廠能工巧匠,歷時7 個月,精心設計制作了34 個品種,共1916 件高檔家具和工藝裝飾品。當年7 月,副廠長邢秉德帶領十余名精兵強將前往北京安裝,受到有關領導的好評,特別受到周總理的關懷贊揚,在一木的歷史上留下一段佳話。
木制家具歷來是青島一木的拳頭產品。隨著城鎮居民住房條件的改善,家具的需求量大增。青島一木的產品在設計、用材、款式、企業信譽等方面居于領先地位,而質量穩定、堅固耐用又一直是一木產品的主要特征。
作為青島市對外開放單位,青島一木以環境優美、綠化和安全生產好而著稱。1970-1985 年間,先后接待來自亞洲、歐洲、非洲和美洲50 余個國家以及香港、澳門等地參觀團體和客戶共計4600 余人次,青島一木具有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一木品牌深入消費者心中。產品多次獲部、省、市級優秀稱號。到1985 年底,青島一木的工業總產值為2452 萬,實現利潤240 萬元,企業處于全盛時期。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青島一木經歷了利改稅、聯營合作、產品調整、經營承包制、公有民營、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多個不同時期的改革過程,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回顧多年來青島一木始終堅持下來的原因,一是有一支忠于企業、有事業心、有責任心的領導班子、技術和管理骨干隊伍,二是多年來形成的企業品牌的巨大影響力,三是青島一木作為青島市家具行業的排頭兵,始終受到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這是企業能夠生存發展的基本保證。
今天的青島一木,共有員工1800 余人,年綜合生產能力過億元,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實現了合理的資源配置,薈萃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市場銷售前景遠大,出口產品、民用產品和訂貨產品齊頭并進。新擴建的膠州杜村工業園,即墨廠區與老廠區共425 畝,為未來的大力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發展空間。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作為商務部評出的家具行業“中華老字號”企業,經歷了近七十年風雨的青島一木,正向著一個發展、創新、輝煌的新時期邁進。 相關新聞
乐动体育官方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