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縣地處滇西北交通要沖,位于滇西北橫斷山脈中段、“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南端、大理州西北部,是大理州連接麗江,通往香格里拉、北進川藏的門戶,214國道縱貫縣境,劍蘭公路連接西部兩鎮三鄉。劍川歷史悠久,建制于公元738年,寓意為鑄劍之川,是電影《五朵金花》中阿鵬的故鄉。
劍川木雕源遠流長,早在唐宋時期,劍川雕刻藝術家就創造了與敦煌石窟相媲美的劍川石寶山石窟,元明清時期,劍川木雕就傳遍全國,蜚聲海內外。在滇西北地區流傳著一句古謠:“麗江粑粑鶴慶酒,劍川木匠到處有”。北京故宮和承德避署山莊的木雕裝飾,昆明金馬碧雞坊、官渡古鎮、建水孔廟、麗江木府、大理杜文秀帥府、保山飛來寺、中旬歸化寺等著名建筑的木雕部分都出自劍川工匠之手。
劍川木雕造形美觀大方,高雅別致,產品集藝術價值、觀賞價值、實用價值、收藏價值于一體,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和民族特色。劍川木雕主要用于建筑物裝飾,以浮雕為多,現已發展為藝術價值很高的木雕工藝品,尤其是云木雕花鑲嵌大理石家俱,用優質硬木精心雕出龍、鳳、獅孔雀、梅花等傳統圖案,制成桌、椅、茶幾等,再鑲嵌上蒼山特產的彩花大理石,顯得古樸大方新穎高雅,富于民族特色,既實用,又華美,遠銷歐、美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劍川木雕能做古建筑及居家的雕花裝飾,如斗拱、門楣、格子門、八仙桌、客堂供桌、茶幾、床凳等;民間樂器,如龍頭三弦上的龍頭和音窗;日常用品,如箱柜、筆架、茶盤、面模(做餅子之用)等。木雕內容以花草、動植物圖案為主,也有神仙傳說故事的題材,常見的有“八仙過海”、“八仙慶壽”等。木雕圖案有香草、紋龍、紋鳳、獅頭、鳳頭、云紋等,變化多端,獨具匠心和天才。建筑裝飾大件中最有特色的為格子門,一般以4扇或6扇為一堂,置于寺廟大殿和居家正廳客堂,有2層至4至鏤空浮雕等。內容有“富貴根基”(牡丹和公雞),“喜鵲登梅”、“鴛鴦戲水”、“白鶴飛松”、“鹿鶴同春”、“八仙過海”等,雕工精細,層層鏤空,空間層次明朗;浮雕和立體雕巧妙融和,生動活潑。劍川縣素稱“木匠之鄉”,木工藝人擅長雕刻各種人物、花鳥、山水以及龍鳳吉祥如意等圖案,用以裝飾門窗、家具等。劍川木雕繼承和發揚了優秀的民族木雕藝術,產品選用優質的紅木、西南樺、緬甸紅木,以及天然植物漆和聞名于世的彩花大理石,使產品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工藝價值和收藏價值。劍川木雕家具做工精細、用料考究,集明、清各式木雕之精華,造型美觀大方,高雅別致,堅硬柔韌,抗腐蝕、不變形,再現了優秀的民族木雕藝術。劍川木雕有豪華典雅、富有民族氣息的客廳家具類;古樸高雅的嵌石餐廳家具類;栩栩如生的九龍壁畫、九獅壁畫、花鳥壁畫類;各型座屏、掛屏、屏風類;園林古建筑的格扇門、窗、掛簾以及各種民族旅游產品等幾百個品種。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廣大木雕工藝者的不斷努力,劍川木雕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1996年劍川縣被文化部命名為“木雕藝術之鄉” ,2009年12月4日,中國家具協會等八單位代表齊聚劍川舉行“共建中國民族木雕家具產業基地簽約暨揭牌儀式”,劍川成為中國唯一的民族木雕家具產業基地,2011年,劍川木雕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劍川木器木雕產品多達2000多種,分為六大類:劍川木器木雕、古典家具類、寺廟木雕類、旅游木雕產品類、壁畫地屏類、室內精品工藝裝飾類、出口歐式木雕類,產品適應高、中、低檔不同消費者的需求,產品集藝術價值、觀賞價值、實用價值、收藏價值和民族特色于一身,產品銷往國內各地及遠銷日本、扎伊爾、美國、英國、加拿大、臺、港、澳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享譽海內外。
制定實施了劍川縣工業園區獅河木器木雕片區開發建設項目。項目規劃為新建白族民居式的集木雕生產、銷售、休閑旅游為一體的區域,包括水、電、路、美化亮化、民族木雕文化廣場等基礎實施建設,木器木雕生產企業、木材加工企業、民族木雕商貿一條街、休閑玩樂旅游片區、生態休閑飲食服務商貿一條街、文化農家樂等片區及民族木雕博物館、木雕文化宣傳等項目,概算總投資12800萬元,征地1007.5畝,規劃建設時間為2008年至2020年分三期實施,目前各項工作按計劃穩步實施。
全縣從事木器木雕人員中,經國家、省、州、縣確認頒發專業技術證書的各種技術人員980人,其中聯合國教科衛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師2人,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1人,省州確認的工藝美術師21人,助理級35人,縣級工藝美術技術人員921人。從業人員和技術人才之多,在云南名列前茅,在全國也不多見。
劍川木雕藝人不僅在繼承傳統上下功夫,而且在題材、品類、技法等各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創新,出現了多種創新技法。劍川木雕在全國各級工藝美術大展、大賽或博覽會上斬金奪銀,獨領風騷。至2008年止,共有606件劍川木雕作品獲獎,其中特等獎29件、金獎(一等獎)193件、銀獎(二等獎)197件、銅獎(三等獎)109件、優秀作品獎等78件。